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大山深处的坚守--记潜山市黄柏镇西冲小学校长李方谱

    信息发布者:陆书华
    2019-09-12 10:12:40   转载

    百姓故事:大山深处的坚守

    安青网 2019-09-11 10:42:40

    驶过潜山市源潭镇四十米大道,进入长达20公里的盘山路,经过“九曲十八弯”,到达黄柏镇,再行驶约8公里山路,在大水村村部旁边,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正是黄柏镇西冲小学。这里,就是安徽省模范教师李方谱工作的地方。

    35年前,面对山村学校师资匮乏的状况,他义无反顾,回乡任教,把最美的青春和最好的年华都奉献在了家乡山村教育事业上;面对妻女精神残疾的家庭情况,他一头挑起教学重担,一头担起家庭重任,始终不忘初心。风雨兼程,56岁的李方谱笑容依然温暖,他说,愿做山区孩子的明灯,点亮他们的人生道路。

    情系山村甘当人梯

    1984年,高中毕业,年仅21岁的李方谱面临人生最关键的选择——择业。

    在20世纪80年代的深山小村里,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,能识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,乡村教师也非常缺乏,李方谱的家乡潜山市黄柏镇陆河村也不例外。

    “当年的陆河小学只有4名老师,年纪都已经50多岁,村里找到我,想让我回村当老师,当时我也没有多想,就回来了。”李方谱说,虽然民办老师待遇不高,但既然答应了就要讲诚信。

    人生的际遇充满了偶然,也在偶然中走向必然。李方谱的一句“愿意”,他回到了他的母校,一干就是35年。

    30多年前,山区教学条件艰苦,一间教室里只有几个或十几个学生,面对这种情况,李方谱只能采取复式教学的方式授课。“给一年级布置语文作业,再给二年级学生上数学课,三年级学生自习。一个班级里两三个年级同时上课的情况经常发生。”李方谱介绍。

    在这样复式教学的环境中,李方谱一天要上五六节课。除了教学,学校里的大事小事,他都要管。屋顶漏雨,他就爬上屋顶换瓦片;桌凳坏了,他就弄来钉锤去修理;学校旗杆要换了,他就到自家山上砍竹竿;就连学校厕所堵了,也是他亲自来疏通……

    民办教师,待遇不高,月工资只有12元,清贫是那个年代乡村教师的代名词。但比起微薄的收入,更大的考验则是如何守得住清贫、耐得住寂寞。

    1990年,当地一家彩印厂以较为丰厚的待遇聘他为主管,但看到山村孩子渴求的眼光,李方谱婉言谢绝,毅然留下。

    1994年,李方谱民师转正后,镇中心小学准备调他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任教,但想到陆河小学仅他一名年轻教师的现状,他又坚守了下来。

    “只有学好知识,才是这些贫瘠山村孩子的唯一出路。如果我只想自己,撂挑子一走,山里的孩子就面临读书难的困境!想到这些,我觉得我有责任,我不能走。”李方谱说。

    “不能让家乡的孩子当文盲”。正是这样的信念,支撑着李方谱走过35年。

    爱洒山区热血育人

    20世纪80年代的陆河村,地形复杂,村民居住分散,最远的乐道组和马湾组在山沟里,学生上学需要翻山越岭三四公里。同时陆河村的西南面还有一条黄柏河,河对岸还有一个陈屋组,离学校有5公里,而那时乡村基础条件差,河上连一座桥也没有,想要过河,只能淌过去。

    “学生安全重于一切。”李方谱告诉记者,乡村教师除了负责学生在学校的安全之外,上下学途中的安全也是乡村老师的责任。为了保障陈屋组学生的安全,每逢恶劣天气,背着学生过河上学是他的“家常便饭”。

    盛夏时节,河水丰沛,没过膝盖,几次过河险象环生。隆冬季节,水寒彻骨,他脱下鞋袜卷起裤腿,背上学生一趟一趟来回。多少次冻得腿紫脚青,送完学生后用衣服裹住好半天后才能迈步。

    “有一次如果不是及时拽住了树枝,我差点被洪水卷走。有时如果河水太大,我们就等它变小再过河,或者我就干脆把他们带到自己家里,吃住全都揽了下来。”李方谱说。

    那个年代的山村,家境贫寒的家庭不少,很多学生甚至连作业本都没有。而李方谱的工资也不高,可每当遇到这种情况,他都想尽办法,帮助孩子。

    陆河村操湾组胡松柏夫妇患有智力残疾,家境十分贫寒,无力供两个孩子念书。李方谱知道后,多次家访,耐心细致的做工作。此外,学校通过细致的了解,考虑到他家的实际困难,安排免去胡松柏孩子的部分学杂费,余下的李方谱自己掏钱补上,并包下两个孩子的学习用具,直到两个孩子小学毕业。

    “那时候我的工资只有17元,为了帮助他们,没事的时候我就捡烟盒子,再把烟盒烫平,装订起来,给他们做作业本。”李方谱说,现在的孩子难以想象当年的艰苦,但确实就是这样过来的。

    不止胡松柏家,在30多年前的陆河村,有的家庭因为太穷,读不起书,有些家长意识不够,认为读书无用,还有一部分家长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,山村辍学率很高。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,李方谱利用课余时间上门,做家长思想工作。“跑到门口狗不咬、跑到田埂不长草”是李方谱上门劝学的真实写照。

    田八一,家境贫寒,靠卖柴和亲朋相助攒起了学费,考上大学后,李方谱以个人名义帮他去信用社贷款。此外,每逢需要,都在有限的工资中挤出五六百元相助。如今田八一已经大学毕业,在青岛考上了公务员。

    “我11岁的时候第一次跟着父亲挑柴去卖,要过8道河,在路上我哭了。我知道如果不读书,孩子的命运可能永远不能改变。”李方谱说,他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,倾注全部心血。

    家校兼顾初心不改

    不知情的人一定认为,李方谱身心扑在教育事业上,家里肯定有位贤内助。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,他的妻子和女儿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。

    2001年,他妻子的精神分裂发作,只能吃药控制。2006年,第一次出远门的女儿在上海走失后,也诱发了精神疾病。

    一边是疾病缠身的妻女,一边正处在期末阶段的学生,两难之下,李方谱一夜白头。

    为了兼顾学校和家庭,李方谱只能将妻女送入安庆市第六人民医院,选择一个月上万元的无陪护病房。这对于每月只有2000多元收入的李方谱来说,压力巨大。

    病情控制后,李方谱把妻女接回了家。为了照顾两个病人,他每天早上五点不到起床,为妻女准备早饭,并监督两人吃完药后,才匆匆用点早餐,再骑着摩托车急匆匆赶往学校。傍晚放学后,回到家又得料理家里许多杂事,有时要忙到深夜才能休息。

    “妇女的事除了做鞋我不会,其他我都干了。”李方谱说。

    特殊的家庭却从未影响李方谱的教学工作。2008年,镇中心小学为了加强更薄弱村校的管理,将李方谱从陆河小学调入西冲小学,上班的距离一下子多了十余公里。从陆河到西冲,山路崎岖,骑摩托车需要40多分钟,如遇到下雪天气,他只能步行两三个小时上班。尽管如此,在西冲小学的十余年里,他依然是每天第一个到校和最晚离校的教师,也并没有因自己是村校长和自己特殊情况而要求特殊照顾,而是主动承担起中高年级的主课教学任务。

    2010年3月的一天,李方谱在上学的路上,不幸出了车祸,右腿腓骨骨折,右脚跟粉碎。可在手术后不到两周,他就催医生拆线。不顾医生反对,坚持出院的他直奔学校,拄着双拐,给学生补课。由于腿伤未愈,每一节课下来,他都如坐针毡。同事劝他休息,可他放不下孩子的学习:“疼痛可以熬着过,学生的学习可不能再耽搁了!否则的话,我会于心不安的。”

    在西冲小学教学期间,李方谱很少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,下课后,他便在课堂上批改作业,和学生交流,给学生培优辅差。谁的数学底子薄、谁的作文写不好、谁的学习习惯没养成,他都了如指掌。

    以身作则、改革制度、创新听课评课、注重教学传帮带……一系列的举措让原本处于教学低谷的西冲小学走上了正轨,教育教学工作接连上了几个台阶。

    “我虽已过知命之年,但教育初心不改,希望为山区的教育事业,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,为山区的孩子点亮人生道路的明灯。”简单的话道出李方谱的教育初心。

    (记者 常艳)


    打赏捐赠
    1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